close


  林一鴻(左)展示他繡了22個月的作品《清明上河圖》
  一幅長6米、寬0.75米的《清明上河圖》十字繡,一共用了78色線,需要240多萬針。繡制這幅“巨作”的不是“織女”,而是來自泉港區峰尾鎮28歲“繡男”林一鴻。近日,記者見到了林一鴻和他的作品。
  本報 記者吳志明 陳小陽 文/圖
  現場 6米《清明上河圖》 如畫般優美
  記者來到位於泉州中心市區沉洲路的林一鴻的租處。繡品長6米,寬0.75米,因為室內空間狹小,林一鴻和妻子鄭雪娥將十字繡擺在了樓下的馬路上,費了好大勁才把長捲展開,頓時吸引了很多路人,大家紛紛贊嘆。
  記者見到,這是一幅逼真細膩的《清明上河圖》十字繡,如畫般優美,橋梁、鋪面、茶樓、住宅、城門樓、衙門、集市、運河等各種建築交相呼應,星羅的轎子、大小客貨船舶、各樣人物,貫穿整個畫面,連一圈圈的水面波紋都清晰可見,更有惟妙惟肖的綠樹、傢具、食品、衣飾等點綴其中。
  林一鴻告訴記者,整幅十字繡分成兩個部分完成,一共用了78色線。整個圖案,他繡制了230多名各色人物,以及豬、牛、馬、騾、驢、狗、雞、羊等260多只動物,大小船隻10多艘,房屋樓宇100多棟,橋梁1座,樹木近百棵。為力求完美,他繡一個格至少要2針,整幅作品至少用了240多萬針。而且在繡制的過程中,針法方向要保持一致,針線用力要均勻,這樣才能做到正面平整,反面沒有雜線,否則錯了一針一線,都會給作品帶來遺憾。
  緣起 實現妻子願望
  鄭雪娥告訴記者,他們夫妻都在市區一家海鮮酒樓上班。兩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,她被十字繡的藝術吸引住,希望能夠擁有十字繡。但考慮到自己比較沒有耐心,而丈夫林一鴻比較靜得下心來,於是就把想法告訴了丈夫。為實現妻子的願望,林一鴻決定試試。兩人去買了一幅“福”字的十字繡一試,發現還可以,他們又買了一幅“百福百壽”的回來繡,邊繡邊從電腦上學習,就這樣,林一鴻學會了十字繡。
  “小學時候我和兩個妹妹都幫媽媽繡過毛衣上的花,這也許有一定影響。”林一鴻說,自己上班時間比較短,下班後就開始繡,正好打發時間。繡好兩幅後,林一鴻不滿足於小打小鬧,和妻子一合計,決定繡《清明上河圖》。
  說做就做,兩人將《清明上河圖》的十字繡材料買回家,2012年9月25日,“工程”啟動。由於第一次繡這樣大幅的作品,剛開始,林一鴻每一針都很小心,“十字繡不僅考驗繡工,還考驗耐心和細心。” 就這樣,他每天除了上班,剩下的時間幾乎都放在了繡這幅作品上。
  “一般都會繡上三四個小時,最長時會繡七八個小時,有時候上癮了會繡到凌晨一兩點。”林一鴻坦言,剛開始幾個月,進度很慢,會覺得枯燥無味,腰酸背痛,有一次妻子打翻了桌子上的花瓶,瓶里的水將布上的花紋弄花了,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繡。那時候他一度想過放棄,但又一想,放棄買回的材料就浪費了,在妻子的鼓勵下,他看著圖冊一格一格重新描繪,堅持了下來。今年7月1日,林一鴻終於完成了這幅作品。看著這幅長達6米的《清明上河圖》,他如釋重負。
  難度 一座橋上繡了百餘人
  林一鴻告訴記者,其間最大的困難出現在中間那座橋的創作上。一米左右長的橋上聚集了上百人,有擺攤設點的小攤小販,有小廟前正在算命的和尚,有在購物時討價還價的市民。人物眾多,線條複雜,在繡的過程中,78種線需要來回交替使用,才能展示出最終的效果。
  “比如說人物,需要把帽子、上衣、鞋子的輪廓勾勒好,繡好後還要一點點勾邊,一針也不能差,不然就破壞了整體感覺。而人物的神情和動作,如果繡錯一個格,整個人物就變化了。”
  正因為如此,單單是這一座橋,林一鴻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才完成。在完成整個作品的過程中,因為工作量太大,他用壞了幾十根針。不過讓他感到自豪的是,從始至終,他都沒有被針扎過。他自信地表示,自己的作品不會比女同胞的作品差,之前他們開飾品店時,他在店里繡,不少附近的大媽阿姨都來向他學習呢。
  林一鴻說,兩年來,他最感激的是妻子鄭雪娥,她一直在精神上和物質上支持他,“是她幫我拆線,將線按照顏色一樣一樣地纏在紙皮上,標上序號,這樣為我減輕了不少工作量。同時家務事她全部包了,我連一隻碗都沒有洗過”。(來源:泉州晚報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uqvnjlbmj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